导语:随着天气渐渐变冷,肠套叠的患儿也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一些胖胖的宝宝,爸爸妈妈们需要特别小心哦!专家提醒,季节变化时节,对于孩子没有特殊原因的烦躁哭闹、大便出现带血的现象,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了治疗的时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医生介绍,每年的冬季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高发期,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需要家长们引起重视。那么,什么是肠套叠?家长又能怎样快速识别宝宝的症状呢?高发期内家长又有什么预防措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胖宝宝更小心“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当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需要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长时间受到阻碍,会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的发生。
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肠套叠的大多是比较胖的宝宝,并且年龄多在2岁以内。由于这么大的孩子多数不会自己描述病情,因此家长应该了解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并且能够做到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
引发肠套叠的原因有很多,10%-30%的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由于食物、腹泻、炎症、寄生虫等原因,刺激肠道产生痉挛,造成肠道运动节律的失调,从而使得某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引起剧烈腹痛并且间歇性发作。这就是宝宝肠套叠发生的原因,这也告诉妈妈们要特别注意一些像腹泻、寄生虫等常见疾病的护理,这样也可以有效防止肠套叠的发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家长如何识别?且看四大症状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明了,有人认为是与婴幼儿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活动度大有关。60%的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80%的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新生儿少见,在临床中最常来就诊的就是可爱的胖宝贝。那么,宝宝出现哪些症状时,我们要当心他可能得了肠套叠呢?
1、腹痛:孩子虽然疼痛,却不会描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耍或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2、呕吐:腹痛发作后不久便发生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后来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3、果酱样大便:病初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黏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4、腹部肿块:由于肠管发生了套叠,因而局部隆起似肿块状,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腊肠样。随着病情发展,患儿常因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和高热、腹胀并发腹膜炎征象,全身情况恶化会出现昏迷和休克,此时,腹部肿块反而不容易查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应对&预防手册
出现病情立即就医诊治
近期天气明显变化,家长要及时防治孩子的上感、腹泻等疾病,4-6个月添加辅食时要循序渐进,饮食要规律,如果突然出现阵发性规律性哭闹,一定要引起警惕,特别是大便为血样或水果冻样,更应尽早到专业医院就诊。
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可能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因此,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上述四大症状时,应立刻想到是否患了肠套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套叠若发生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腹胀、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可以行空气灌肠复位。复位成功的话,宝宝就可以免受手术之苦。若复位失败,或是48~72小时以内疑有肠坏死,就必须手术治疗了,所以妈妈们在家时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宝贝。
预防工作要到位
1、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宝宝的食物应烧熟、煮透,尽量不吃隔夜食物,冰箱中取出的食物需热透。消毒奶瓶需在沸水中煮15分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在生活中妈妈们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给宝宝添加辅食时,必须做到每次只增加一个品种,量由少到多。宜给宝宝提供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在此时增加宝宝从未接触过的食物。
3、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4、不擅自滥用驱虫药,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曾经患过肠套叠的婴幼儿,如遇不良因素作用,还有可能旧病复发。必要时,可以在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腹泻)流行前,接种疫苗,预防腹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儿肠套叠大多为急性发作,病情发生后,肠道套入的部分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使得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时间久了容易导致供血不足,最终发生肠壁坏死。因此,需要家长们正确的判断,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