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也叫盗汗、夜汗)、夜惊、烦躁、枕突和各种骨骼的改变是孩子缺钙的主要表现。孩子白天吃奶或活动时多汗是正常表现,若孩子夜间睡熟以后多汗,即典型的缺钙现象。

六类宝宝易缺钙: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孩子;
2、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孩子;
3、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孩子;
4、少晒太阳的孩子;
5、生长发育太快的孩子;
6、吃奶少的孩子。
预防宝宝缺钙的方法
佝偻病重在预防,一定要避免孩子骨骼发生变形,因为一旦变形就可能留下后遗症。此病预防的重点对象是1岁以内的婴儿,其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让宝宝多晒太阳、多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时,让太阳直接照射到人体皮肤,每天照射0.5~1小时。冬天可以多让脸、小手和小脚、屁股等部位接受阳光照射。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把握照射的时间和方式。
除了阳光照射外,出生2周的宝宝即可服用维生素D预防,在孩子周岁前,建议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在阳光充足的夏季可暂停服用。但一定要坚持吃鱼肝油,直到孩子1岁半左右。预防佝偻病,需要鱼肝油和晒太阳互相结合和互补,如在长时间阴天,晒不到太阳的情况下,可每周吃9粒鱼肝油。
产后妈妈应尽可能的给孩子母乳喂养,这就要求哺乳期妈妈要补充适量的钙剂、鱼肝油,多晒太阳,每天喝牛奶,才能有足够的钙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在应用维生素D时,母乳喂养的孩子可不加钙剂,但对断奶后的婴儿以及人工喂养、或食欲较低下、生长过快的孩子,或有急性慢性疾病患儿,可适当补充钙剂。
特别提示
若要给孩子补充钙剂,最好是在吃奶后30分钟左右。还要记住,为保证钙的吸收率,不宜在孩子吃完植物性的食物后补钙。另外,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需要量,进行钙、锌的补充;且二者不要同时补充,因为这两种元素会互相拮抗,从而影响吸收,所以,二者最好是相隔4个小时以上分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