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盛夏时!熬过北国漫长寒冷的冬天,让很多家长似乎松了口气。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冬季疾病一直纠缠着抵抗力低下的孩子们,三五天一小病、半月一大病,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很多老人冬天都选择让孩子在家猫冬而放弃去幼儿园。但是,夏季也并非高枕无忧,夏季小儿疾病也有其发病特点,家长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而忽视了!
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记者看到,就诊的孩子相比冬、春季已大有减少,但哭闹声也此起彼伏回荡在走廊。“医生,我家孩子昨晚烧了一宿,没下过38.5℃,最高都39℃多了。”“张开嘴,啊——,你看孩子嗓子里长小疱了,是疱疹性咽颊炎。”儿科医生王永吉接诊一个个的患儿。
“这个季节生病的孩子多吗?”中午12点30分,王永吉才结束上午的工作,一边吃饭一边插空和记者聊了起来。“这个季节已经算是儿科的淡季,相对秋冬已经少了很多患者。夏季儿科主要以疱疹性咽颊炎为主,占了门诊量的50%,其次是急性胃肠炎,约占20%,其他的就为普通感冒。”
疱疹性咽颊炎
王永吉介绍,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其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也有患者没有其他症状。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常见于婴幼儿,一般患病的孩子起初高热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小的灰白色疱疹,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1-5日内愈合,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疱疹性咽颊炎每年5月开始出现,6、7、8月为发病高峰,9月开始逐渐减少。造成小儿疱疹性咽颊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使室内空气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小儿呼吸道而引起疾病发生。这些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和埃可病毒,以及并发细菌感染等。
夏季应多带孩子到室外活动,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多饮水、勤洗手。
急性胃肠炎
夏季,小儿易患肠道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夏季的肠道疾病50%为细菌感染,50%为病毒感染。夏季气温高,病菌繁殖快,再加上苍蝇、蟑螂的传播,致使各种食物、水、饮品、物品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小儿肠道的抵抗力弱,自我保健意识差,往往容易患病。另外,气候变化、小儿受凉受热、饮食不当、吃冷食冷饮过量、暴饮暴食,都可致使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易患肠道疾病。孩子患了肠道疾病,除了按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外,家庭护理也非常重要。由于腹泻易造成患儿体内水分及电解质的丢失,可让患儿少量多次地口服淡盐水或糖水。还要合理安排饮食为患儿补充营养,恢复消化功能。预防肠道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吃过期、变质的食品,要多喝白开水。
王永吉提醒,很多胃肠道疾病的孩子是由于食积,主要是孩子进食过多不消化,夏季天气炎热,胃肠道食物细菌滋生而引起。要想小儿安,耐得三分饥和寒,宁可让孩子饿些,不要让孩子撑着。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以预防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三伏贴”是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贴敷,因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在我国南方中医院广泛开展,得到患者的认同。由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时期,故也简称为“三伏贴”。
“三伏贴”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能起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对于改善病情以及提升免疫力有很好的效果。孩子是纯阳之体,疾病比较单纯,特别是儿童皮肤娇嫩渗透力强,吸收好,脏腑未发育完全,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三伏贴”对儿童的效果尤其明显。
今年的头伏从7月13日开始。据了解,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三伏贴”治疗即将开始,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试一试。(记者李娜)
|